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题目
南丰县南台包敏道赵伯成同游 南宋 · 戴复古
五言律诗 押支韵
笑傲南台上,东风吹鬓丝。
眼明花在处,春好雨晴时。
楼阁多临水,溪山可赋诗。
留连无尽意,故遣酒行迟。
包敏道讲义 南宋 · 真德秀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一七四、《西山文集》卷三五、《西山题跋》卷三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经籍典卷三六二
绍定己丑之孟夏盱江包君敏道过予粤山之麓。
县尹宋侯闻其名,延致庠校,发挥孟氏要指,予亦陪末坐焉。
是日邑官洎学子会于堂上者凡百数十人,闻君讲说,莫不耸动,叹未尝有。
越翼日,予复屈致家塾,君首以夫子之志学、孟子之尚志为儿辈言之,次论人性之善所以可为尧舜者,明白切至,听者䜣然忘倦。
盖君蚤从朱、陆二先生游,得诸传授者既甚的,而家庭伯仲自相师友,切劘讲贯,壮老如一,故其所造益以超诣。
今年七十有八矣,浩然之气,略不少衰,稠人广坐,音吐清畅,徐问响答,往往破的。
晦庵先生尝讲于玉山县学,发明四端之旨,幸惠学者至深。
象山先生亦尝讲于庐山白鹿之书堂,分别义利,闻者或至流涕。
某生晚,不及拜二先生,而获闻君之名论,亦足以识其师传之所自矣。
学长吴千兕等将以君讲义刻于学,俾书其后,不得辞。
君名敏道字也。
包敏道 南宋 · 朱熹
 出处:全宋文卷五五六一、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卷五五
示喻已悉。
求放心固是第一义,然如所谓轨则一定而浩然独存,使赤子之心全复于此,而明义本先立于此,然后求闻其所未闻,求见其所未见,则亦可谓凌躐倒置而易其言矣。
圣贤示人,模范具在。
近世乃有窃取禅学之近似者,转为此说,以误后生。
后生喜其为说之高,为力之易,便不肯下意读书,以求圣贤所示之门户,而口传此说,高自标致,乱道误人,莫此为甚。
三复来喻,恐未免此。
因便布闻,未知明者以为如何?
第深僭率之愧而已。
包敏道 南宋 · 朱熹
 出处:全宋文卷五五六一、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卷五五
承喻粗心浮气剥落向尽,闲居意味殊不浅,自许如此,他人复何所道?
区区但觉欲寡其过而未能耳。
包敏道 南宋 · 朱熹
 出处:全宋文卷五五六一、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卷五五
所喻已悉。
但道既不同,不相为谋,不必更纷纷。
今后但以故人相处,问讯往来足矣。
九卦若如此说,却似与前幅自相矛盾也。
一笑。
包敏道(二) 南宋 · 陆九渊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一三三、《象山集》卷六
小家兄疾嗽骤作,殊令人惊,今幸安愈。
朋友相聚,为况不减畴昔。
元明综家务,时到槐堂,亦不甚得作文字,然气宇超迈,殊不湮没,差强人意
但恐久不就学,则不能成其器耳。
诸侄节前常作文,节后殊不及作,亦是事多。
世昌教诸小子,又自有道理。
诸子亦亹亹不厌,就中春弟伎俩尤进。
制子四月间来滋住得旬日,归后又加进。
初时与春弟棋,春弟颇不能及。
今年乃反出春弟之下。
近旬日棋甚进,春弟又少不逮矣。
凡此只在其精神之盛衰耳。
逢子常出读书,亦颇识字。
百七侄近归,其文亦进,遇事愈有力,今已如馆矣。
试罢能一来否?
闻诸公定帖可喜,但恐「来年尚有新条在,恼乱春风卒未休」。
书词亦尚虚骄,未甚稳实。
履,德之基;
谦,德之柄;
复,德之本。
得罪于履,得罪于谦,难以言复矣。
包敏道(三) 南宋 · 陆九渊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一三三、《象山集》卷六
向尝得敏道一书,书中虽无他说,然词语多不平稳,未能不以为忧。
及得今书,开读之,却觉全与旧时所得书不同。
大抵昆仲之病,皆在锐进之处。
毕竟退让安详之人,自然识羞处多。
今为学不长进,未为大患,因其锐进而至于狂妄不识羞,则为惑深而为累大,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也。
别有一种人,安详迟钝,则只消勉之使进,往往不至有狂妄之患。
至如昆仲,则最贵退让。
若不知此,则病生难救。
详道说欲得回字,凌遽遣此。
承秋凉有肯顾之意,傥不差迟,当得面叩也。
包敏道(四) 南宋 · 陆九渊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一三三、《象山集》卷六、《象山先生年谱》卷上、乾隆《贵溪县志》卷三一
敏道之归,诸书悉未及复,几未督过。
贵溪氏一族甚盛,皆尊尚礼法。
往年新辟书院,欲延贤师。
其子弟德辉者,今夏处茅堂稍久,志向甚正。
今其长上遣德辉诣仙里,屈显道以主新书院,来此求书。
应天山书堂已就,某来岁携二子滋其上。
渠家书院,密迩应天显道肯来,亦可时时过从。
闻其书院甚宏敞,景趣亦不恶,或有高弟,彼中亦尽可相处,得从所请,甚幸!
敏道归后,三家兄尝语及,以为向来浇薄乖戾之气顿无,自非深惩痛省,何以至此?
屡加叹赏,虽侄辈议论亦然。
乃知在彼无恶,在此无斁,固然之理也。
包敏道(一) 南宋 · 陆九渊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一三三、《象山集》卷六
昆仲为学,不患无志,患在好进欲速,反以自病。
闻说日来愈更收敛定帖,甚为之喜。
若能定帖,自能量力随分,循循以进。
傥是吾力之所不能及而强进焉,亦安能有进,徒取折伤困吝而已。
包敏道(二) 南宋 · 陆九渊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一四一、《象山集》卷一四
私意与公理,利欲与道义,其势不两立。
从其大体与从其小体,亦在人耳。
勉旃,勉旃,毋多谈。
「潜虽伏矣,亦孔之昭」,不可掩也,不可诬也。
二贤兄亦不及答书,意不殊此。
大人之事,至公至正,至广大,至平直。
剖蠡管之见,荡其私曲,则天自大,地自广,日月自昭明,人之生也本直,岂不快哉!
岂不乐哉!
若诸公所可喜者,皆是专于向道,与溺私欲不同耳。
固是各有病痛,须索商量。
但比之足下则相悬耳。
如几先所谓「万事随缘」者,政所谓习气使然也。
吾人居广居,立正位,行大道,得志与民由之,不得志独行其道,岂肯作此等语也?
不及答诸公书,幸以此示之。
包敏道(一) 南宋 · 陆九渊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一四一、《象山集》卷一四
为学无他谬巧,但要理明义精,动皆听于义理,不任己私耳。
此理诚明,践履不替,则气质不美者,无不变化。
此乃至理,不言而信。
《诗》曰:「奏假无言,时靡有争」。
此之谓也。
来书所述未能臻此,平时气质复浮溢于纸笔间矣。
幸益勉之,至望!
二贤兄比来皆非复吴下阿蒙矣。
次韵王深道寄题其弟敏道菊山 南宋 · 高斯得
黄花有鉴能品人,俗士往往遭眼白。
独怜寂寞陶长官,到死同盟不相释。
至今采采东篱诗,千载晶光犹陆离。
獶人妙质久无记,羞对纷纷女曹儿。
子今风尘走异县,故山举头不可见。
奈何友此隐逸花,三嗅幽香意中恋。
我闻瀛堧足隑州,梦生八翼飞秋秋。
不须苦觅菊山句,晚节相期拂衣去。